2025年水井钻机卡钻的三大原因
卡钻是水井钻进过程中最常见、最严重的井下故障之一,它不仅会导致停工待时,大幅增加钻井成本,更可能造成钻具报废乃至废弃井筒,直接威胁到钻井项目的经济性和安全性。进入 2025 年,尽管钻井技术和设备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,但卡钻问题依然存在。以下是基于当前水井钻进环境和技术特点,对卡钻原因的系统分析:
一、 地层环境与井眼因素
1. 井壁坍塌与沉降:
原因: 穿越易垮塌的疏松地层、高角度倾斜地层或遇水膨胀性泥岩层时,井壁失稳。
2025年特点: 随着城市和偏远地区深水井的开发,遇到的地质结构更为复杂,对泥浆性能和套管下入时机的要求更高。
2. 岩屑桥堵塞:
原因: 钻进速度过快,泥浆排量不足或携砂能力差,导致大量岩屑堆积在井底或井壁收缩处,形成堵塞。
2025年特点: 高性能钻机的穿透速率更快,如果泥浆循环系统和操作规范跟不上,反而更容易造成岩屑堆积。
3. 井径收缩与扩径不均:
原因: 地层塑性流动、钻头磨损、钻具跳动导致井眼不规则。
后果: 钻具提拉时,接头或稳定器卡在狭窄处。
二、 钻井液性能失控
1. 滤失量过大与泥饼过厚:
原因: 泥浆中的固相颗粒与井壁形成一层泥饼。泥浆失水过多,泥饼增厚,压缩了井眼空间。
后果: 钻杆与厚泥饼接触面积增大,产生巨大的吸附压力,尤其在低压地层更容易发生。
2. 泥浆密度与流变性失衡:
原因: 泥浆密度不足以平衡地层压力,导致井壁失稳;或泥浆的粘度、切力不符合要求,携砂能力下降。
三、 钻具与操作不当
1. 起下钻速度过快:
原因: 在起钻过程中,快速提拉钻具形成活塞效应,导致井底压力下降,引发井壁坍塌或地层流体侵入。
2025年特点: 自动化和半自动化钻机提高了操作速度,但如果缺乏经验判断地层情况,盲目追求速度易导致事故。
2. 停顿时间过长:
原因: 发生故障、等待工具或连接新钻杆时停钻时间过久。
后果: 岩屑在井底快速沉降堆积,或钻杆被厚泥饼和井壁收缩抱紧。
3. 钻具组合不合理:
原因: 稳定器直径选择不当,或在关键部位缺乏扶正器,导致钻杆在井下偏磨、跳动,形成井眼“狗腿”。
2025年特点: 需结合 MWD/LWD数据实时优化钻具组合。
四、 应对与预防措施
1. 泥浆实时监控与调整: 引入自动化泥浆处理系统,实时监测泥浆密度、粘度、滤失量等参数,确保其性能与当前地层环境精确匹配。
2. 智能化钻进参数优化: 利用钻机的扭矩、压力、泵压等数据,动态控制钻进速度,防止因速度过快导致岩屑堆积。
3. 规范起下钻作业: 严格遵守起下钻速度限制,并在起下钻前进行短距离循环,清理井底岩屑。
4. 定期井眼清理与监测: 实施“短起下”或“划眼”作业,定期清除井壁上的泥饼和残余岩屑。利用井眼几何工具进行定期测量,掌握井眼收缩情况。
结论如下:
2025 年,预防水井钻机卡钻的关键在于集成管理与精细化控制。操作人员必须结合先进的钻机监测系统,深入理解地质条件和泥浆化学,坚持规范操作,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卡钻风险,确保水井钻进项目的高效、安全进行。
了解更多中国水井钻机,点击链接,联系我们。
Contact us